查看原文
其他

快来自查,你家娃的阅读偏科了吗?

丹妈和小伙伴 丹妈读童书 2023-06-08

前些天我和咱们公号读者储乔妈妈聊天,看到她儿子的书单,发现大多数都是虚构类图书。


加上我和身边朋友调查了下,不管是大童还是小童,我发现都是虚构类偏多,非虚构类书籍太少,有的甚至是严重的“阅读偏科”


关于非虚构类书籍的重要性,我去年就曾写过文章 👉非虚构类童书的重要性


可能有读者还分不清什么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,我精简介绍下:


虚构类图书:

现实生活不存在的、不真实的,靠想象创作的内容。


小说、神话、诗歌等,在小说中,又以现实小说、历史小说、传统文学、科幻小说、幻想小说、探险小说最常见。

非虚构类图书:

基于真实事实和信息的作品。
包括自然科学、地理研究、历史研究、社会观察、战争、政治、宗教、哲学、艺术评论等


虚构类作品,一般故事都较生动,引人入胜,吸引孩子,读起来也相对轻松,为孩子提供情绪体验,培养良好个性、建立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。


而非虚构类作品,则相对枯燥,但可让孩子建立自然、人文和社会领域的知识架构,对生活经验有限或接触外部世界不多的孩子,非虚构类是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。


读得越多,对世界的了解就越深刻。


所以,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阅读,我觉得不是二选一,而是要两者并进,互相成就。并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建议非虚构类阅读比重可以逐渐加大。



01

 非虚构书籍阅读率为何偏低 


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同样重要, 出现非虚构类书籍阅读不够,可能也是跟我国教育体制中多注重文学和文学写作有关。


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测机构(NAEP)提出的文学类与非文学类的阅读比例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参照标准,非文学类比例:4年级50%,8年级55%,12年级70%。
但即使美国学生也难以达到这个比例,美国的现状是:4年级24%,8年级34%,12年级49%。


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,孩子普遍更倾向于读文学书籍,非虚构书籍的阅读比例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,这也符合阅读的规律。


在小红书博主“读博没秃头的麦圈妈妈”给到的一份资料里,显示了让我心焦的现状。


在亚洲和非洲地区,儿童书籍中仅有20%是非虚构读物,而针对1-3年级儿童的读物中,竟然只有7%是非虚构读物


中国的非虚构类图书比例暂时没有找到公开的数据,我问过身边一些家有小学生的妈妈,包括我自己家侄子们,寒暑假老师给的书单里面,大部分都是小说、故事等虚构类主题的,很少有非虚构类的书目推荐


叮当的情况还算乐观,50%是虚构类的,科普百科占比30%以上,还有20%包括了历史、地理、哲学、艺术等。非虚构类书籍,差不多占总阅读量的50%以上。


下面是美国标准课程大纲Common Core和2021年中国小学语文课程大纲中,关于读物类别要求的对比。



可以看到,美国的课程标准中,科普读物的比重要求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体现,包括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要求;
而中国的语文大纲一直侧重于叙事性作品、诗歌欣赏、优秀范文背诵,到高年级才提了一句“要抓住说明性文章要点”。
实际上,大家如果查一下小学必读书目推荐,你会发现从1年级到6年级,都几乎没有非虚构书籍的身影。


从资料可以看出,这种“轻科普,重虚构”的偏见,已经根深蒂固,导致整个社会对儿童阅读非虚构书目都不够重视。


要想在短期内改变现状,我们家长就得多努力,在家庭阅读上给到更多的支持。


另外,据我了解,近年来,国内的图书市场上,科普百科类占比有比较明显的增加,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童书,我们公号这几年也推荐过不少。


不过,科普百科类只是非虚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,还有更多品类的作品要介绍给孩子。


不得不承认,在这方面,市场整体的童书推荐都不够给力,以后我也会拿出更多精力,重视这一块工作。



02

对“非虚构书籍”的两个误解 


1、非虚构类图书就是百科书?


说到非虚构类图书,估计会有不少读者立刻想到自然科普类童书?



但就像我前面所说,自然科普只是很小一部分。


非虚构类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:


自然科学、地理研究、历史研究、社会观察、战争、政治、宗教、哲学、艺术评论等,几乎囊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全部研究领域。


在这里,我们可以用通识教育的框架+童书类别来做个细分参考,会更容易理解,其实这两者是相通的。


通识教育在传统上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: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。


1、自然学科:旨在对自然环境有所理解,这样我们可以与之保持适当的关系。


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天文等。


2、社会科学:旨在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制度有个总体上的理解,这样我们可以与社会保持适当的关系。


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心理、民俗、社会关系等。


3、人文学科:旨在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,即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。


 文学 、哲学、美术、音乐、语言等。


注:以上内容根据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》内容整理。




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,比我上面列出来的内容要更丰富,不过有些更适合高中、大学教育,所以我挑选适合孩子能力发展的部分,做了精简。


我们很熟悉的小说、故事、童话等虚构类图书,在整个的教育框架里面,只是几十个选择当中的一个:文学类作品


从通识教育的框架来看,除了文学,其它都是非虚构类。


而非虚构类图书中的科普类图书,位置则是这样的:



非虚构类图书>信息类图书>科普类图书
“信息类图书”与“故事书”相对应,是基于事实材料而编写和插图的书籍,其范筹介于非虚构类和科普类之间。


当破除掉“非虚构类图书就是百科书”这个误解,我们会大大惊喜:


图书的世界居然如此辽阔,珍宝多如繁星,足以让人目炫神迷。“无书可看”的焦虑,瞬间就削减了三分。



2、非虚构的文风,一定是严肃硬核吗?


在我们的印象中,虚构类图书文采飞扬、天马行空,拥有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,而非虚构类图书往往是严谨的、平实的硬核知识或信息。


真的是这样吗?


事实并非如此,作为儿童读物,也有很多非虚构类图书穿上了“趣味”的外衣,最常见的形式我列举几种:




这类图书把各领域的知识点,画成生动有趣的漫画,非常适合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过渡。


比如我们无比熟悉的《神奇校车》,卷毛老师开着那辆老较车,带着孩子们无数次穿越到科学第一线。



还有我之前介绍过的《经济学驾到》各种经济学名词化身故事主角,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互动。






这类图书把各种知识点安排到故事、小说里去,成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,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。


比如财商类小说《小狗钱钱》,主人公的成长历程,就是讲解理财知识的过程。



怎么在家里模拟一个太阳系?行星为什么会逆行?怎么测量光速?这些问题,在科学启蒙小说《威廉的星空》里有了答案。







这类图书把物理、生物、化学、数学等变成可以和孩子互动的小游戏,“玩”就是学


比如孤独星球的这套迷宫书,就是在迷宫游戏中熟知各国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。







还有一种不按理出牌的图书,在作者的眼中,知识没有壁厽,世界浑然一体,很有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潇洒。


比如这本《我要月亮》,科学和艺术互相渗透,月亮神话、月球科学、月球冒险虚实相间。



孩子一会在电影里,一会在油画里,一会到了月球的照片里,不是文学作品,却突破了想像。


正是这些丰富的形式,让孩子们面对非虚构类图书时,不会心生胆怯,能更快地进入到书中去。


消除两个误解后,我来做个简单的总结:


📚 非虚构类通常也就是我们说的百科类、科普类、人文类读物。


📚 虚构和非虚构有时候会有混合,虚构类作品有的包含科学的知识,非虚构作品有时包括未经证明的猜测、推理与想象的元素。


比如《神奇校车》是专门为讲解知识而编写的虚构故事,侦探故事《福尔摩斯》里有很多专业的化学知识。


这种结合,正是童书存在的意义、孩子们的福气呀!




03

 非虚构书籍的阅读方法 


虚构类图书偏向于娱乐类,天生自带吸引力,非虚构类图书偏向于学习类,哪怕经过种种趣味化,阅读门槛也相对会比较高一些。


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稍作引导,费些心思。


下面是我个人给到的一些建议:


1、带着思考去读书


在我的旧文 👉孩子越大,这类书越要多读,可惜经常被忽视,我曾提过非虚构类图书的5大好处,其中有一个是:


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,更好地认识世界。


这就是要求孩子边读边想:我看到了什么?为什么会这样?我学到了什么?


这是一个观察-分析-提问-解决的独立思考过程,也是培养孩子思辩能力的大好机会。


说起来好像很高深,但其实孩子们天生就会。


比如叮当一直沉迷的《神奇校车》,让我一遍一遍地讲,很多知识点我都差不多忘了,他却听得饶有兴致。



我们去户外玩,他对动植物有很大的兴趣。


遇到他熟悉的,会像小老师那样有模有样地给我们科普(真的,有很多我确实不知道)不熟悉的,则会很好奇地问我是什么?为什么会这样?


非虚构类读物,可以向孩子解释不同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,这些原因我们作为家长的可能比较难回答。


借助阅读,就可以做到,帮助孩子从小以宏观视角看世界,了解人类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

2、选书买书这样做


  • 以量取胜


首先提高非虚构书籍的比例。即在阅读过程中,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非虚构读物。我们别买书多或孩子暂时不感兴趣,书放在家里,总有被“看到”的一天。


  • 种类尽量丰富


不论历史、地理、传记,还是艺术类的人文和科学类书籍,都可以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。


除了专著,杂志也要关注,如《好奇号》《万物》《商界少年》《阳光少年报》《少年新知》等综合性杂志是非常好的非虚构类读物,新鲜感十足,体量又合适。


3、读书也要“打辅助”


对科普、艺术类的书,我建议要善用各种“道具”,打好辅助,多多益善。


比如叮当最近开始迷物理,我带他读《这就是物理》



其中有一本是关于磁场的,因为他有兴趣,所以我就给他买了个磁力玩具,以及一些关于磁场的视频,帮他理解透彻。



讲到光的时候,三棱镜也备上;


讲地理的时候,地球仪必须会在手边。




讲天文宇宙时,就翻出几年前我推荐过的纪录片👉行星



像这种非虚构类的书籍,我们不指望一套书就能让孩子全懂。


初期的话,建议就按照一个个知识点,先用书给他启蒙,借助教具、纪录片等,让他能理解更透彻点。


4、共读讨论很重要


读非虚构类的图书,和孩子共读、讨论是很重要的,类似于给孩子营造“共学”的氛围,说说感想、讨论一下问题,都可以。


比如时事新闻类的,叮当每周都会追《阳光少年报》,最近看合订版,很喜欢,每个小版块都不会落下。



里面有人物传记,叮当读到这篇都感动的流眼泪了,说太感人了。



他一直很喜欢谷爱凌,冬奥会期间我给她看过不少她的事迹。


这次读报纸,又觉得她那么了不起,才18岁,只比我大12岁而已,就已经那么厉害了,佩服的不得了。



其实和孩子一起看非虚构类的书,我们大人也很涨知识,经常会感叹自己知道的太少了。所谓“和孩子一起成长”,妥妥地感受到了。




        丹妈碎碎念         


很久之前我有收到一个读者的留言,问读非虚构类图书,会扼杀孩子的童真吗?

当然,不会。首先,我们不是在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中二选一,而是一加一,是并行的其次,非虚构类图书会更大程度引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所以,不用担心,多多提供,放心给孩子读吧。

也有读者问到,几岁开始读非虚构类图书会比较好。

我不必纠结于孩子的年龄,非虚构类图书和年龄没有关系,哆啦6个多月就开始看的认知书,或60岁还在读的《资治通鉴》,都属于非虚构类啊。

从“当下”开始就是最好的。

这篇文章本来还打算把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阅读框架(虽然是初步)分享出来,但实在是很庞杂,等我再多琢磨些时间再做整理,有了框架,给孩子选书买书,也会有个参考了。




丹妈往期5岁+非虚构类书籍

• 凯迪克奖四部曲《自然探秘之旅》

《恐龙知识大百科

《动物知识大百科

《看不见的旅行》

《妙想科学》

《万物运转的秘密系列》

《尤斯伯恩看里面》珍藏版 15册

《神奇校车》系列

《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》

• 太空猫《人体大冒险》

《遗憾的进化》

《地球与宇宙简史·儿童版》

《到月亮上去》

• 向太空进发·星球探测系列

• 太空猫《星际穿越》

《爱旅行的小兔菲利克斯》

《加古里子·地球的力量科学绘本》

《不可不知的地球》

《好想去这样那样的国家》

《新科技驾到》

《小小牛顿幼儿馆-STEAM系列》

• 何秋光思维训练 · 幼小衔接数学准备

《汉声数学》

《数学帮帮忙》

《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》

• 太空猫《物理大爆炸》

《中国军事科普绘本》


阅读思考:

• 0-10岁阅读规划,省心不走弯路

• 孩子越大,这类书越要多读,可惜经常被忽视

• 小时候那么爱阅读,小学后为何就拉垮了呢

• 在家到底要不要精读?怎么精读?

• 如何利用绘本做主题式学习

• 亲子共读,最容易掉的坑都在这



封面海报:绘本《报亭》奇想国出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